[ 2010-05-24 ]
向卫华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60多年前,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清贫》一文,篇幅虽短,却字字千钧,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操。
方志敏生前是中国共产党六大中央委员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是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却“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手中可谓握有财权,但是“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自己清贫到一文不名。
就在方志敏被捕当天,前去逮捕他的两个士兵得知他是共产党的大官,喜出望外,以为可以大捞一把,但他们在方志敏身上没有找到一个铜板,大失所望,气急败坏地举起手榴弹威吓道:“赶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但最终他们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得悻悻地质问方志敏:“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是的,在卑鄙和污浊的心灵中,清贫是不可理解的。
中国人历来崇尚清贫,古圣遗训,君子固穷,知足常乐,体现了可贵的为人理念。这里的“君子”未必不能拥有财富,但贵在能够经受住利益的诱惑,坚守原则。清官的可贵,就在于他们手握权力却从不中饱私囊。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下,有人以为清贫等同于贫穷,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告别贫穷的同时忽视了“清”的内涵;也有人在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下认为“清贫”是不思进取、是思想僵化;亦不乏有人抛弃了理想信仰,认为清贫可笑、清贫可耻。其实,“清贫”与贫穷的本质区别就在一个“清”字,虽贫而不贱,有一股自重自尊的清气,不食嗟来之食,不受他人恩惠。甘于“清贫”不是甘于贫穷,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质朴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就是一种甘于清贫的精神。陶渊明有《咏贫仕》四章,诗中“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两句,一个鲜活的清官形象跃然纸上。
在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具有“清贫”精神的典范。他们用生命践行“清贫”精神,不仅仅是洁身自好,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共产党人的本色,当做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一种道德修养、一种精神追求,甘于“清贫”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恪守的人生标准。它像一根鞭子,狠狠地鞭挞了利欲熏心充满铜臭的贪官;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清廉为民的好干部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
(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