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理论研究  >>  正文
一些人为何会对腐败“羡慕嫉妒恨”
2012-05-02 00:00  

 

 腐败文化蔓延侵蚀人们的正义感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416日,温家宝总理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

  虽然近年来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但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行政权力集中的部门和资金资源管理权集中的领域易发多发,社会事业、国有企业等领域腐败案件逐渐增多,一些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像畜牧局、残联、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冷衙门”也时常发生腐败案件,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腐败文化的蔓延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422日,中南大学廉政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李满春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腐败文化的蔓延侵蚀人们的正义感,使一些国家公职人员产生强烈的腐败心理冲动,进而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实施违纪违法行为。”

  

  “冷衙门”腐败频发是腐败文化蔓延的结果 

  近日,山东省沂南县畜牧局原局长徐中专因犯贪污罪、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获刑十年零十个月,从而使畜牧局这个“冷衙门”走进了公众视野。据报道,自20058月至20114月,徐中专利用职务之便,在争取畜牧养殖项目资金、畜禽产品检疫费收取、畜禽防疫、饲料监管、单位人事调整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共计受贿48.9万元。通过查办徐中专案,检察机关挖出沂南县畜牧兽医系统职务犯罪案件88人。

  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腐败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不管是热点领域还是‘冷衙门’,只要存在权力与金钱交换的可能,就容易滋生腐败。当前,腐败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了一种文化,即腐败文化或者说腐败亚文化。”

  李满春认为,在腐败文化的持续熏陶下,人们腐败的心理冲动会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甚至演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冷衙门”频发腐败案,可以说就是腐败文化蔓延的一个结果。

  有专家指出,腐败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将权力等同于特权,并默认掌权者所享受的特殊待遇,甚至一有机会就亲身实践。因此,不是“冷衙门”相对清廉,而是其国家工作人员腐败的机会相对少,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有发生腐败的可能。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残联可以说是“冷衙门”,但河南省焦作市爱卫委原副主任王占甫,还是能利用购买灭鼠药之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达30余万元;湖北省残联原会计潘骏,在残疾人身上打主意,挪用公款达200余万元……

  因此,专家认为,反腐败工作不能分“热衙门”和“冷衙门”,哪里有腐败,就要查到哪里。

  

  腐败文化扩大了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

  不只是手中拥有一定权力的人搞腐败,在一些普通民众心里,遇事先把请客送礼想到前头,也是腐败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甚至在某些人眼里,腐败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炫腐”、“羡腐”甚至“笑贫不笑贪”、“笑廉不笑腐”现象屡屡出现。李满春认为,普遍的权力寻租体现了公众行为选择上的偏差。腐败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失控的普遍化与常态化。

  有网友认为,当前,一些人对腐败行为已经麻木到默许的程度,甚至开始随波逐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李秋芳认为,在腐败现象背后,社会消极腐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家长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封建主义影响仍顽固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彼此心照不宣并支配行为的‘潜规则’”。

  “‘潜规则’的流行,使人们无可奈何,甚至认可一些腐败行为。”河南省廉政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杨博士告诉记者,腐败文化的滋生蔓延提升了腐败的社会容忍度。

  

  “腐败认同”降低了腐败的道德耻辱感

  有专家认为,腐败文化的存在和流传,不但扩大了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也使全社会的道德状况集体滑坡,腐败被日常化、合理化。

  “当今社会人们对腐败的态度,大致有两种:既对腐败行为切齿痛恨,又对腐败获利羡慕有加。”李景平认为,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人们对腐败是“羡慕嫉妒恨”。在腐败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开始随波逐流。

  不少落马贪官的忏悔,印证了李景平的这一观点。

  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的湖南省株洲市房地产权属与市场管理处原处长尹春燕在忏悔书中这样写道:“‘大家都这样’的想法,泯灭了我对法律的敬畏。”

  湖南省邵阳市湘运公司原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王邦业忏悔时说,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思想支配下,他放下了矜持的面孔。

  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原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和新分析自己犯罪的原因时说:“当年我在办企业的时候,经常遇到办事得要表示表示的潜规则。印象最深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为办理进出口经营方面的事情,我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因此,我产生了有权好办事,有了权力就能去做一切事的想法。”

  ……

  胡杨认为,“腐败认同”有两个严重危害:一是降低腐败的道德耻辱感,二是纵容腐败的不断滋生蔓延。李满春则指出,“腐败认同”是腐败文化在观念上的一个典型表现,一旦发展成公众普遍的心理,则会为腐败提供“梦寐以求”的社会心理基础,助长腐败之风。

  

  以廉洁文化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

  受访廉政专家表示,要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袭,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对腐败“零容忍”的廉洁价值观,重塑对“廉”的认同感。让腐败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不仅自己不屑为之,也要鄙视和抵制其他人为之。

  腐败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是人们模仿“成功者”的一个不断加长的链条。因此,李景平认为,必须采取措施截断这一链条,其中最关键的是铲除“成功者”,加大力度严惩腐败分子,使腐败分子的腐败成本远远高于其预期收益。截断了腐败文化形成与传播的链条,即使不能铲除腐败,也能使腐败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不致成为一种风气或文化。

  李满春认为,除了加大反腐力度,还要从根本上建立起持久有效的权力控制机制,保证公权力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规范运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矫正一些人扭曲的价值观念,培养“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正义感。

  不腐败,不只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每个普通公民的责任。胡杨认为,铲除腐败文化,特别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反腐倡廉宣教职能,建立大宣传格局,整合现有反腐倡廉宣教资源,扩大廉洁教育的范围,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尽快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夯实反腐倡廉建设的社会基础。

  受访专家表示,要在全社会深入传播廉洁文化,倡导廉洁风尚,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让腐败文化消弭于无形,让廉洁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如此,则不管“热衙门”还是“冷衙门”,都将回归风清气正。(来源:孙艳敏 李萍 检察日报 时间: 2012-04-28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C)2013 苏州工艺美院纪委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