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林
权力和“笼子”是一对矛盾体,关在笼子里的权力是不会乖乖就范,总要想尽一切办法逃出或摆脱“笼子”的束缚。而“笼子”若要牢牢关住权力,不让权力跑出来肆意妄为,就必须抓好“笼子”打造这一基础工程,在笼子自身的合适程度、牢固程度、严密程度以及外部监管上下功夫。
“合身”与否是基础。一个关老虎的笼子能否关住一只猫?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猫可以随意进出笼子,笼子自然成了摆设。同样,关猫的笼子能否关住老虎?回答自然也是否定的。曾有位落马者感叹,所有的监督对他来说都是形同虚设,他就如同被关在老虎笼子里的一只猫,他想什么时候走进笼子里就进来,不想在笼子里呆了就可以走出去。这个比喻不能不让人深思:也许我们并不缺少关权力的“笼子”,但我们缺少能把权力真正关住的“笼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笼子”和权力同样需要“合身”才会发挥作用。制度设计也就是打造“笼子”的过程,制度能否真正有效地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是首先要考虑的,若不结合实际想当然的出台一些制度,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不但管不住权力,反而可能成为权力手中的工具。
牢固与否是关键。“笼子”仅仅“合身”还不足以保证把权力关紧关牢,牢固程度则是关键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用来关住权力的“笼子”自身要足够硬才行。关一只猫也许用细木棍做的笼子就足够了,但要是关一只老虎,则要用钢筋之类的材料才会可靠。如今,权力监督的难点也是重点,就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往往是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核心人物,掌管着人财物等大权,因此一把手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喜欢搞特权,不喜欢被监督,把自己当成一只老虎,可以为所欲为。对一把手的监督就如同要关住一只老虎,用普通材质做出来的“笼子”是万万不行的,只有用关虎的“笼子”才能将其降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老虎”、“苍蝇”一起打,既然是一起打,光有窗纱来挡住苍蝇蚊子是不够的,还要有关老虎的“笼子”,不要等老虎出来伤了人再亡羊补牢。关老虎的“笼子”,必须特别牢固,方能让百兽之王的老虎乖乖地呆在里面。
强化监督是保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里的信任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对人的信任,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一层含义是对制度的信任,有了制度的制约就不会有出格的事情发生。其实,无论是出于对人或是制度的信任,都不能代替监督,更不能缺失监督。“笼子”是死的,而权力到了人的手里则是活的,不能因为有了笼子,或者认为笼子够牢固就放松或放弃监督。相反,要时刻盯紧“笼子”,不管它有多牢固,有多合身,都不能放松警惕,这样才能保证“笼子”里的权力乖乖地呆在里面,稍有异动便会及时被发现并制止。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是一个管束作风的“笼子”,一些公款吃喝等特权被关在了“笼子”里,但决不能因为有了八项规定这个“笼子”就放松了监管。如果不加强监督,不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作风很有可能成为“一阵风”。
让权力远离“笼子”制作过程。如何打造与所关权力既“合身”又牢固的“笼子”,让权力彻底驯服,永远呆在笼子里,是笼子制造者最先需要考虑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监督权力的权利自然应该属于人民。制造“笼子”就是要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因此,在“笼子”打造之初,就要让人民充分参与,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让被管理的权力远离“笼子”的制作过程,这样才能切实避免其在制作过程中做手脚,留有后手。权力来源于人民,也必须服务于人民,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切勿唯领导马首是瞻,而应广泛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来制定,这样出台的制度才有可能成为权力的牢笼,而不是权力手中的工具。(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