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湖南湘阴城区,沿风景如画的湘江一路南行不足20公里,便有一处规模不大但却颇具风格的古建筑群落掩映在翠竹绿柳间。这便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左宗棠的柳庄故居。
在这座宅院一个显眼的门楼两侧,左宗棠题撰了这样一副楹联“慎交友勤耕读 笃根本去浮华”。短短12个字的楹联,体现了左宗棠谨慎交友、勤奋耕读、安于寒素、力克浮华的家教思想。这是高度概括的人生体悟,也是左宗棠对子孙后代乃至族人的深深期许和谆谆告诫。150多年来,左宗棠后人虽然多数已迁居北京、上海、山西等地,有的甚至移居海外,但楹联所蕴含的思想已作为左氏家训的重要内容,因循相传,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家贫不弃学,施善不顾家
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1812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文家局左家塅(今属岳阳市湘阴县金龙镇新光村)一个渐趋没落的书香门第。左宗棠出生后,其父左观澜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不得不辗转多地,以教书为业。尽管如此,其祖父、父亲仍不遗余力地督促支持左宗棠读书。左宗棠3岁时,祖父左人锦便教他一句句地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作为“吖口腔”(方言,意为只会发音而不知其义)背诵下来。4岁时,随母亲、兄长到离家不远的法华寺诵经礼佛、习帖练字。8岁开始习作八股文,间读史书,“辄慕古人大节”。11岁开始苦练书法,喜欢《北海法华寺碑》和钱南园的书法。14岁应县学童子试,名列第一;15岁应长沙府试,名列第二。19岁考入长沙城南书院,师从在湖南颇有声望的书院山长贺熙龄,饱览贺氏兄弟藏书。其间湖南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创办“湘水校经堂”,聚生员考试,左宗棠七次获得第一。后因父母先后去世,转入贫困子弟学校“公资书院”继续读书。
左家祖辈行善积德的为人处世也对左宗棠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家境并不宽裕,但乐善好施成为左家祖训。据地方志记载,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诚孝,居贫好施”,在湘阴县高华岭设义茶亭以解行人饥渴;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开办过“仁风团”“积谷仓”,遇饥荒年景,在当地设厂施粥,散粮赈灾。据湘阴民间故事流传,左宗棠幼时随祖父和父亲外出施粥,别人逗他:“饥民吃掉你家的粮食,你要饿肚子了。”左宗棠竟然回答:“祖父教我念过杜甫的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我饿一两顿不算什么。”生长在仁善之家,左宗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秉承了崇俭广惠、惜福行善的家教家传。左宗棠青年时期,除了和父亲兄长们一起在出生地左家塅接济贫民外,还倡导兴办了“义学公”免费教育穷苦子弟。
良好的家教家风,使左宗棠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节俭质朴的生活习惯,尽管他后来功成名就,出将入相,但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时,俸禄廉银虽已高达每年两万多两白银,但却依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由于长年伏案研究军情、书写奏章、办理公务,衣袖经常磨破,他就在衣袖外加了一层袖套。左宗棠这一发明被下属敬称为“宫保袖”,久而久之逐渐流行于西北大营。至今,陕甘一带不少地方的群众仍把袖套称为“宫保袖”。左宗棠俸禄和养廉银虽多,但绝大多数被他捐出用于公务或赈灾。家里十几口人,左宗棠每年仅寄给二三百两银子,以至于家用拮据,夫人周诒端长年患病都无钱买药。据《清史稿》记载,左宗棠的好友、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得知这一状况后,专门写信给湖南巡抚:“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银子)以赡其私。”
远离纨绔“友”,读书不唯科名
左宗棠得子较晚,长子左孝威出生时左宗棠已35岁。儿子尚幼,他就出为幕僚,后戎马倥偬,与家人聚少离多,甚至一连几年不曾与家人见面。虽然如此,他对子女的教诲没有丝毫松懈,经常写信告诫子女。
左宗棠对子侄辈交游活动尤为关注。他对沾染吃喝嫖赌等恶习的纨绔子弟深恶痛绝,严厉地警告子侄,万万不可与这些人交往。得知长子左孝威与一纨绔子弟结交后,左宗棠立即写信责备:“至子弟好交结淫朋逸友,今日戏场,明日酒馆,甚至嫖赌鸦片无事不为,是为下流种子。”他的侄儿得到过左宗棠的书信告诫:“侄移居省城,迥不若从前乡居僻静,切宜从严约束,勿令与市井为伍,致惹闲事学坏样,是为至要。”由于家教严格,左家子弟“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左宗棠特别注重勤俭节约。自己率先垂范的同时,他还经常告诫子女,“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酝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他得知次子左孝宽未经请示扩建长沙司马桥老家房屋后,写信严厉训斥:“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夫人周诒端去世,他写信嘱咐从俭治丧:“所不当用,即一文亦不可用”。
左宗棠十分注重督促子女读书学习。在给子女的信中,他多次告诫子女:“人生读书得力只有数年。十六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人事渐杂,此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勉之!”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左宗棠并不支持为科名而读书,而是勉励他们要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特别强调“耕田读书”这两件事都不可偏废,把“勤耕读”作为传家之本。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天国战火彻底熄灭,身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将家眷接到福州,打算过一段安定团聚的日子。然而,朝廷三道圣旨,急如星火,将他调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无奈,只好打发家人回老家长沙。临别之际,左宗棠经过深思熟虑,写了两副楹联教育子侄后辈:“要大门闾,积德累善; 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从这两副楹联来看,左宗棠对于耕读传家、知行合一的重视,跃然纸上。
子无“骄娇”气,后辈多专家
左宗棠及其夫人的身教言传,延续了左家耕读传家、知行并重的家风。左宗棠子孙后代,未曾出现过膏粱纨绔、危害国家社会的不肖之徒。
左宗棠虽然位高权重,但后代并未沾染官场习气。长子孝威、次子孝宽、三子孝勋、四子孝同,均受左宗棠“谨慎交友”“力克浮华”等治家理念影响,虽出身显赫,但并无“骄娇”二气。长子左孝威,跟随左宗棠,在军中做了一名随军文书。行军中,左孝威衣食住行与普通军士一般无二,没有丝毫特殊。进军新疆时,左孝威即便感染风寒也没有要求特殊照顾,并最终病重,送回湖南老家不久后就去世了。次子左孝宽立志学医,经过潜心研读医书、经年累月的实践,终于成为一位颇有名望的郎中,并发挥一技之长,免费救治了不少乡邻,受到贫苦老百姓一致赞誉。四子左孝同通过勤学苦练,成为了著名的金石书法家。
“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受这一家训的影响,左宗棠的孙辈以后很少出仕为官,多在各自领域潜心研究、勤奋耕耘,卓有建树。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是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他对科研有执着的追求,常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努力是向科学进军的唯一保证”。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他攻克了裂缝腐蚀机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把我国对应力腐蚀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曾孙左景鉴,是著名的外科手术专家,上世纪60年代与黄家驷、裘法祖、吴阶平并称中国外科“四把刀”。上世纪50年代,左景鉴放弃了上海优越舒适的生活,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重庆艰苦创业,筹建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为建设大西南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左宗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易小武介绍,左宗棠嫡系后裔人丁兴旺,目前已延续至第九代,后人达数百人。这些后人秉承祖训,大多投身于教育、科研、医疗、文化、艺术等领域,出了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
左宗棠所倡导的家规家训,还深深地影响着左氏族人。时至今日,对仍生活在湘阴县左家塅的左氏族人而言,他们不仅因此地诞生了左宗棠这样的“大人物”而自豪,还在用实际行动传承和诠释着左氏家风。左迪安,是左宗棠的出生地新光村左家塅人,高中毕业后拜师学习中医,并多次自费到长沙市进修,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在他的教导下,他的两个儿女,也选择学习并从事园林绿化、医疗护理等实用专业。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