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史海沉钩  >>  正文
小巷笔记
2023-11-09 09:06  


航拍苏州平江路步行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座城市,“面子”在大街,“里子”在小巷。

  小巷,聚集的是寻常百姓,关乎市民日常出行,是离百姓最近的连心路,体现着民生情怀和城市温度,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姑苏区,作为老苏州的“底片”,新苏州的“客厅”,汇聚着1105条背街小巷。

  今年春天,江苏省委启动对苏州姑苏区巡视,苏州市委、姑苏区委开展对姑苏街道社区的联动巡察。

  在半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名巡察组织者,我的思想脉络一直沉浸在老城的街头巷尾,感情的潮水时不时涌上心头。

  打开笔记本,撷取其中的片段,献上“小巷巡察”的故事。

  一

  从宋代的《平江图》上看,苏州纵贯的直街有7条。在宽度仅3100余米的城区空间,布置7条长街,疏密适度,恰到好处。横巷则多是濒河修建,且多为居民区,也就是古代所称的“坊”。据《吴地记》载:吴(吴县)、长(长洲)二县,“古坊六十所”,“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故唐代诗人杜荀鹤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如果说水是苏州古城的灵魂,小巷则是古城尘封已久的记忆,它清雅、静谧,有时甚至有些寂寞。

  漫步小巷,一扇扇虚掩的门,或斑驳,或古老,无声诉说着老宅的曾经。偶尔见几簇蔷薇从墙头探出,娇俏地与行人打招呼。深宅大院里的黄杨、石榴、枇杷树,依然显出一派生机勃勃。巷口,几张竹凳,数人围坐,择菜、剥毛豆、洗茭白。井边,一台收音机,传出悠扬的苏州评弹……

  巷弄口,那些巷名总让人难忘。

  苏州巷名种类繁多,叫法各异。有以桥称的,如“悬桥巷”,据明代《吴县志》记载:“迎春巷,一名员桥巷,今悬桥巷。”相传魏忠贤曾在巷内造真馆,为安全,建造悬桥,以此得名。也有因人得名的,如“乔司空巷”,相传三国时期乔玄官居司空,曾居住于此。还有以行业为名的,如“紫兰巷”,明洪武年间称纸廊巷,为制纸坊,《吴郡志》记载:“彩笺,吴中所造,名闻四方,以诸色粉和胶刷纸,隐以罗纹,然后砑花。”清乾隆时讹纸为紫,民国十六年定今名。

  名称概括历史,甚至对功能都有定位,旧时就有“饿煞仓街,晒煞北街,着煞旧学前,吃煞太监弄”之说,这是对苏州人生活的鲜活叙述。

  “小巷巡察”,正是从巷弄的功能定位入手谋划的。

  小巷弄堂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活的健康指数。

  苏州古城的小巷被分为两类六型。开放类:原生型社区、商圈型社区、文化型社区。封闭类:老新村社区、商品房社区、动迁安置社区。

  南浩街,就是作为商圈型进入巡察视野的。

  南浩街位于阊门、胥门之间,原名南濠街。濠,护城河也。因临外城河,又与北濠弄相对,故名南濠街。后讹濠为浩。

  清代,南浩街洋商聚集。“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弄逼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每逢元宵节,南浩街一带异常热闹,有“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之谚。

  1998年,南浩街全面改造,沿街两侧重建仿古商业门面,并配置“南濠十八景”:金阊亭、孙武塔、神仙庙、状元亭、阊门诗画廊、万人码头等。改造后,南浩街重现繁华商业景象。

  但是,巡察组诧异地发现,“五一”期间,与南浩街相邻的山塘街,人流量同比增长48%,本是核心商业地段的南浩街,人流量却同比下降18%。这一反常现象,迫使巡察组想去追寻南浩街商业的过往。

  葑门横街则与南浩街不同,属于原生型。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葑门横街作为苏州为数不多的保留市井文化的老街,其文化保护价值不言而喻。“葑”的意思是茭白,葑门横街最早就是作为“水八仙”的交易集散地兴起的。小街全长690米,宽5米,街上建筑保留明末清初风格,前街后河,河街并行。这里有古城唯一的露天沿街菜市场,近两年,随着古城旅游业的复苏,小街凭借地道的苏式市井味,吸引各地游客来此体验江南烟火气。

  葑门横街是苏州人从小吃到大的地方。赵天禄油氽团子、张记大饼、周妈妈香粽、老苏州米饭饼……这里不仅有特色美食,还有蔬菜水果、日用百货,处处是生活气息。

  一条繁荣的小街,一条接地气的小巷,如何进一步增加精致度?还有,文化见长的平江路,民国建筑风貌见长的东中市等,如何承载起和谐的生活,成为新时代苏式生活的典范?

  这些都是巡察组关注的。

  二

  这是一场沿着毛细血管直至“人心”的巡察之路。

  从开始就确立了巡察理念:将历史的维度与社会文化的维度相结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把握地域文化,立体考察小巷的形象,综合考量小巷发展和管理的优势劣势。

  巡察组的同志走街串巷,数千份的社会调查问卷随之飞向小巷深处。问卷,以此测量民众对小巷的认知程度。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者对小巷的熟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年龄稍长的人对小巷的认可度更高,且对小巷的历史文化了解更多。

  对小巷不同的功能,巡察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围绕走访对象,确立了“六访六问”。访小微企业,问营商环境;访小商小贩,问城市管理;访老居民,问历史传承;访社区党员,问基层党建;访困难群体,问民生小事;访新兴业态,问职工关爱。

  围绕不同的场所,绘就了“小巷地图”。文化古迹、古建老宅、党建阵地、民生项目、治理难点等信息要素在“地图”上汇聚。

  “六访六问”中,聚焦居民生活质量,着眼小巷文化底蕴,考察社会治理成效,察看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情况。

  南浩街商圈为什么门可罗雀?

  与南浩街一路之隔的山塘街,每天人流量达8万,大多是在山塘街逛一圈打完卡就走。山塘街与南浩街分属不同街道管理,双方各自为政,主要路口又缺乏引导,人流到了山塘街的下塘就戛然而止。

  南浩街的居民也反映,前几年南浩街经济繁荣,特别是民俗“轧神仙”活动在此举行,每年“轧神仙”,沿街的商贩、游客便熙熙攘攘,各处张灯结彩,带动了周边商铺的生意。然而一度的刚性管理,驱赶摊贩,拆除店招,再没引导商户重新设计,使一些小巷失去民俗风情特色,导致游客热情退化……

  在走访中,一系列问题渐渐浮现。

  在文化街巷,巡察组沿着地图的导览,一家一户拜访。比如,在阊门历史文化片区,关注古建古宅保护情况。一些古宅出租为居民私用,损毁严重,就像由南京上元和江宁的皮货商人合建的元宁公所,一路三进五开间,出租后渐渐成为普通民居,破坏了原有的布局形式。还有,在平江历史文化片区,关注文旅的融合度怎样,片区里的文化遗存有否与品牌系统融为一体,等等。

  对葑门横街一类原生型社区,巡察组关注的是沿街商铺的招牌与店面风格千篇一律、过于规整,缺乏特色;葑门横街虽保留了前街后河的格局,但未能与河道形成联动,游客无法感受水陆并行的水乡风貌。

  对封闭类街巷,巡察组关心的是街坊四邻家门口的事:邻里纠纷、垃圾清运、车辆乱停乱放等。

  三

  走进小巷,就是走进城市的“基层”,关注的就是民生。

  街巷的治理、内涵的挖掘、原住民的生活起居,这些都是巡察组眼中的大事。

  就像一场接力赛,当巡察组把发现的点滴交给街巷社区,解决问题的下一棒就落到了社区的手里。故事总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些安静的小巷里上演。巡察整改,成了探索新型基层治理模式的“前哨”。

  作为堪称苏式生活缩影的平江路,配置了一个叫“巷管家”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辖区民宅大院、文保古建等安装了可燃气体报警器、烟感报警器、墙体倾斜报警器等多种监测设备,聚焦日常管理和服务需求场景,实行24小时监测预警。实现了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体验,提升了人员密集区域的管控力。

  针对小巷里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和长期护理难题,一些社区制定“一户一档”。梳理服务清单,定期提供理发、洗衣、家电维修等服务,开展“天天有通话,一周一上门”的日常关怀服务,履行“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的工作职责,“巡”中有“做”、“访”中有“记”,构筑起“发现问题、记录台账、上报社区、解决处置、反馈情况”的工作流程。

  看似微小的举措,却体现了管理和治理上的暖心和贴心。

  市井文化是城市宝贵的历史记忆。如今,葑门横街有150多家店铺,60多种经营门类。围绕巡察组提出的让葑门横街成为“苏州市井生活的活化石”“苏州业态新地标”等议题,葑门社区以“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共治参与、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基层活力”为发展理念,引导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五社”黏合,开启“新圈”,这个圈,成了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生活圈。

  出行停车,往往能够衡量一个地方的“宜居指数”。在葑门横街,巡察组注意到,街边的电动车停放十分规范。一些支巷里甚至划出了多个全新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宽敞整洁的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体验。听街道同志说,接下来,还将推动社区从食品安全、环境舒适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街道品质。

  葑门横街也对不同业态的商铺进行区别化改造,一些老字号店铺在立面及招牌上,更加突出了自身特色。小街增加的一些绿化小品,与沿街店铺相映成趣。几条纵向通向河道的通廊也被打通,增加了与河道间的联系,江南水乡元素,让小街充满活力……

  市井生活,人间烟火,仿佛美好的《姑苏繁华图》复活了。(王友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纪委监委)

来源:https://www.ccdi.gov.cn/lswhn/wenhua/202310/t20231020_301550.html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C)2013 苏州工艺美院纪委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